江南体育:你书我说 寻访名著中的大美江苏⑧丹青贯古今 探寻苏工苏作的“繁华”之秘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4-14 13:29:24
  充满江南特色的亭台楼阁里,听戏唱曲的人悠然自得;架着各式桥梁的河面上,行驶着无数货船;河两岸热闹非凡的商铺里商品琳琅满目,挑担的小贩热情地向路人叫卖着……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一幅《姑苏繁华图》,将苏州古代“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开篇文字

  充满江南特色的亭台楼阁里,听戏唱曲的人悠然自得;架着各式桥梁的河面上,行驶着无数货船;河两岸热闹非凡的商铺里商品琳琅满目,挑担的小贩热情地向路人叫卖着……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一幅《姑苏繁华图》,将苏州古代“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开篇文字中,作者曹雪芹用一句“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将苏州阊门古代的繁华精准描述。苏州阊门,曾是明清时期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数百年来,它跟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更迭,建而毁、毁而建,如今的阊门已并非历史上真正的阊门,它是苏州古城修复后的“新阊门”。究竟《红楼梦》里所描绘的阊门旧时盛景如何?这片宝地又给苏州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哪些足迹珍宝?记者在《姑苏繁华图》里找到了答案。

  苏州自古被称为人间“天堂”,据史料记载,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在苏州停驻,还命自己属意的画师徐扬摹写留念,以便能随时瞧一眼这世间的繁华美景。

  徐扬本就是苏州人,家住苏州阊门内专诸巷。他凭借自己对家乡历史、文化与地理的谙熟,花费24年画成全长12.25米的《姑苏繁华图》,在没有相机的年代将这份“苏州古代CBD”实录呈现在世人眼前。

  《姑苏繁华图》全卷画面自灵岩山起,由山下的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入姑苏城;再自葑门出阊门外,转入山塘街,至虎丘山止,连绵数十里的风景及人文跃然纸上。而整幅画重点描述的,就是当时苏州最发达的商贸中心——阊门城外至枫桥镇地区。

  阊门位于苏州城西北边,是苏州城八门之一。据统计,在《姑苏繁华图》中出现1.2万余人,船只近400条,桥梁50多座,店铺200多家,房屋2000多栋。

  江南丝竹、评弹昆曲、笔墨纸砚、名人字画、珠宝玉器、丝绸布行、美食花卉……画卷中满目浓浓的江南风情与丰富的苏州文化。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便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大小商铺。苏州自古手工业发达,画卷中不仅涵盖了珠宝、鞋帽、凉席、乐器、盆景和丝绸等50多个手工行业,还出现了延续至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和苏灯,而其他与宋锦、苏绣、缂丝、玉雕、款彩等非遗间接相关的店铺更是数不胜数。

  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苏州民间工艺,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至今,有许多仍散发着光辉。

  “苏州民间工艺品类丰富,特色鲜明,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水准。2006年国家发改委将工艺美术分为11个大类并沿用至今,目前苏州民间工艺涵盖这11个大类中的82个品类。尤其突出的是织绣类的苏绣、缂丝、宋锦、织罗,雕刻类的核雕、玉雕、砖雕,杂项类的苏作家具、桃花坞木版年画、苏扇、苏灯等。”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怀念告诉记者。

  细看《姑苏繁华图》画面局部,一家挂着“各色雅扇”招牌的店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店铺内各式苏扇琳琅满目,一位穿着长褂的客人正与店铺老板商谈。一个挑着担子的小贩经过店铺,也不禁被店内各式精美的扇子吸引了目光,回头张望。

  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到了清代顺治年间,苏扇成为皇家贡品,制扇业也因此兴盛起来。造型、装裱、雕刻、镶嵌、髹漆……制作一把好的苏扇需要几十道工序。2006年苏扇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现代生活需求的变化,苏扇技艺传承也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2024年9月,苏州制扇技艺传承品牌“盛风苏扇”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为契机,让苏作折扇在电商平台“出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扇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盛春以游戏为灵感,针对年轻消费者群体特别推出了“如意金箍棒折扇”,一上市就卖到断货。

  盛春介绍,苏州盛风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平台,团队共有36个主播,22个直播间。从一开始对电商的排斥,发展到如今主要通过网络直播销售,一方面坚持传承苏扇制作技艺,一方面积极探索打造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盛风苏扇”在传承苏扇技艺上做到了两轨并进。

  “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兴起,深深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民间工艺的传承传播方式。”多年从事民间工艺事业的怀念,深知创新性传承与传播相结合的重要性。她表示,“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手工艺品的性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有没有生命力,是市场说了算。前店后坊、提篮小卖的时代过去了,目前的市场需要怎样的营销方式来匹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挂灯、壁灯、座灯……偌大的店里挂着摆着各式各样的灯彩,这是出现在《姑苏繁华图》中的另一个国家级非遗——苏州灯彩。苏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宋。以苏州古典园林的亭台楼阁为造型,配上苏州上乘丝绸做灯体面料,再以吴门画派的艺术技法绘制灯面,小小的彩灯融汇了众多苏州地方特色。2006年,灯彩(苏州灯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0岁高龄的汪筱文,至今仍坚持亲手制作灯彩。“让年轻一代赏析什么是苏州灯彩,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是他始终坚持高标准制作灯彩的动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汪筱文就意识到灯彩必须创新才能进入新的阶段。他首创了“绢衣泥人”动态人物组合景灯彩,成为第二代苏州灯彩创始人,由他制作的各式第二代苏灯,先后在国内外展出60余次。

  如今,汪筱文的女儿汪丽秋承袭了这门手艺,与父亲一起坚守着传承苏州灯彩技艺的使命。2023年,汪氏父女将失传许久的“万眼罗灯”复原,并在复原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孔眼多达24700个,创下了苏灯孔眼历史之最,在新时代向人们展示了苏灯技艺的无限魅力。

  “这世界上的灯有两种:一种是给人看的,挂在外面,亮了还要灭;另一种是给自己看的,挂在心里,永远都亮着。这两种灯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情感。”多年来,汪筱文心中那盏非遗传承的灯始终照亮着他前行的路。

  2023年9月,“江南造——施冬妹红木雕刻艺术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展。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得主施冬妹携总长40.47米的大红酸枝《姑苏繁华图》巨制亮相,这件耗费施冬妹11年心血的红木巨作,不仅将古画《姑苏繁华图》用新的载体展现,更体现了苏作红木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匠人们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

  这件红木作品共耗材红酸枝45吨、紫檀25吨,200余人的制作团队将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等构图方式,以及浮雕、圆雕、镂空雕、立体雕等雕刻技法全都运用其中。

  “木雕版《姑苏繁华图》的成功关键在于,作为二次创作,它忠于原作,对记录姑苏风情、市井风物有所体现。这件作品从平面绘画到立体呈现,是三维的、立体的、多层面的、JNTY.COM有深度的。”中轻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马达认为。

  巧夺天工的苏作技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从画里走向画外,实现了传统技艺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近年来,苏州市不断做大、做强、做优苏绣产业,在当地镇湖街道打造的绣品街、刺绣艺术馆、刺绣艺术展示中心等产业集群苏绣小镇,一条1700米长的绣品街串联起400余家绣庄,年产值达15亿元。

  近日,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以全新的展陈惊艳亮相,大胆创新将装置艺术与刺绣作品融合,设计上既有江南水乡的细腻精致,也不乏绚丽多彩的都市气息。近年来,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绣随时代”的现代理念,“姚绣”崭露头角。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已与针线多年,在传承前辈的基础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融针绣”风格,创作出一系列表达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近年来,在她的带动指导及两个女儿姚兰、姚卓的传承与互补下,“姚绣”已发展打造了一支集设计、制作、开发、文创、销售等多元一体的刺绣团队,作品及文创产品广受好评。

  “母亲卓越精彩的刺绣作品丰富了姚绣的内涵,让姚绣技艺更加完善和科学;我们年轻一代则在此基础上,致力探索姚绣在当代环境中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让姚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姚兰说。

  “姚建萍独创的‘融针绣’赋予了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姚绣注重创意设计,告别复制,走上原创之路,既传承传统,又超越传统开拓了新的艺术空间。它把握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探索传统美学内涵的时尚表达,复兴了一种生活境界、审美理想。”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国欢认为。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苏作传承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技艺精湛的作品和高质量的艺术水准,展示经典传统的苏工苏作。

  2024年12月,首届苏州市民间工艺精品(文创新品)邀请展在苏州市文联文艺家展厅开展。展览共展出苏州大市范围内民间工艺精品86件(套),涵盖传统工艺美术10大类31个品种。参展作者包括“山花奖”获得者12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6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8人,充分体现了苏作技艺的当代风貌。

  古往今来,时移世换。早在数百年前,苏州画师徐扬笔下记录的苏式建筑、手工、织染等,就已经让世人赞不绝口;这些古老技艺流传至今,一批又一批承上启下的传承力量不断涌现。他们秉持着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深入研究生活美学,带来更多个性化与多样化的作品,将古老文化用新时代的“语言”继续诉说给更多人听。